每年的7月28日是世界肝炎日,日常生活除了要注意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炎等之外,还应该警惕药物性肝炎。
世界肝炎日
世界肝炎日,爱护“小心肝”,警惕药物性肝炎
肝脏是人体重要的代谢和解毒器官,然而肝病却一直是我国居民高发病和常见病。通常情况下,轻度肝炎患者的身体跟常人并无异样,对工作和生活也并没有太大影响,但若任其发展,可能导致严重后果。
什么是肝炎
肝炎是指肝脏炎症。通常是指由多种致病因素,如病毒、细菌、酒精、药物、自身免疫因素等使肝脏细胞受到破坏,肝脏功能受到损害。
而随着乙肝、丙肝等病毒性肝炎的传播和发病逐步得到控制,药物性肝损伤已成为临床上急性肝损伤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在我国,由于药物种类复杂,民众对药物安全性问题认知不够,尤其是滥用中草药和保健品的情况,值得高度关注。
引起药物性肝损伤的原因有哪些?
一是药物对肝脏的毒性作用;二是药物过敏反应;三是药物对胆红素代谢的影响;四是药物引起的溶血;五是蓄积中毒;六是不恰当地随意联用多种药物。
治疗药物性肝损伤,及时停药至关重要
治疗药物性肝损伤的基本措施之一是停药。如果引起肝损伤的药物为非必须用药或有其他替代药物,患者应及时停用相关药物。若导致肝损伤的药物对治疗现有疾病非常必要,且没有替代用药,可考虑减量,并根据肝损伤的类型和程度,选用合适的抗炎、保肝、利胆、退黄药物进行治疗。急性肝衰竭患者应接受相应的综合治疗,必要时需要进行肝移植治疗。
肝病患者可能更容易发生药物性肝损伤
目前,尚无确切数据表明原有慢性肝病是所有药物性肝损伤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但其可能增加某些特定药物引起药物性肝损伤的风险。其中,乙肝和丙肝病毒感染者可能更容易发生特定药物(如异烟肼等)引起的肝损伤,后果也可能更严重。
但是,原有基础肝病与药物性肝损伤风险大小之间的关系,也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例如,脂肪肝(特别是伴有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患者,常需要使用他汀类药物调节血脂,而该类药物又比较容易引起轻度 (小数为中度其至重度)肝损伤。这是否意味着此类患者使用他汀类药物会雪上加霜呢?
答案是末必。有研究提示,应用他汀类药物并不显着增加脂肪肝患者发生药物性肝损伤的风险,其对患者的整体治疗收益大于潜在的肝损伤风险。
儿童和青少年也可能发生药物性肝损伤
总体上,儿童和青少年发生药物性肝损伤的情况比较少见。但在一些特定情况下,例如青少年应用米诺环素等抗菌药物治疗面部座疮、儿童应用丙戊酸钠等抗癫痫药物,则可能会引起肝损伤。
其中,米诺环素导致肝损伤的潜伏期可能较长,有的可达1年以上,患者可具有类似自身免疫性肝炎的表现。因此,接诊有肝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青少年时,医生应询问其是否曾经使用米诺环素治疗面部痤疮等。
特别提醒
膳食补充剂和各类保健品亦可导致肝损伤
临床经验和相关研究发现,膳食补充剂和各类保健品(维生素、矿物质、氨基酸等产品)在药物性肝损伤的病因中所占比例越来越高。
与处方药不同,膳食补充剂和保健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未经过严格测试,大家应听从医生建议,合理选择、科学服用,避免擅自、盲目、大量服用。